冬早马铃薯种植是当前冬季农业中一个生产周期短、种植效益比较好的作物,一方面可为春季提供淡季蔬菜供应,同时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另一方面可为秋马铃薯种植提供优良种薯。所以,冬早马铃薯市场需求比较大,价格高于大春,种植农户可获得较高的收益。
冬早马铃薯种植在栽培管理比较好的情况下,一般亩产量可达2000— 2500kg ,最高可达 4000kg 以上;但在栽培管理上一定要很下功夫,才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现就冬早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地
选择土层厚度在 25公分 以上,水利排灌条件良好并富含有机物质、PH值在5.5—7之间的砂壤土和壤土种植,不要与茄科作物连作,严禁在上季使用过持效除草剂如阿特拉津的土地上种植。
2、整地
播种前垄作田块及平作田块分别施入1000公斤和2000公斤(总施肥量的一半)厩肥。将土壤深耕细耙,使土层细碎松软,播种前保证土壤的墒情良好,以利于马铃薯出苗。
3、施肥
垄作田块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1 000公斤 (整地时施入 1000公斤 ,种植时再施入 1000公斤 ),平作田块亩施充分腐熟厩肥 4000公斤 (整地时施入 2000公斤 ,种植时再施入 2000公斤 ),氮、磷、钾(15:15:15)的三元复合肥亩施50— 80公斤 或马铃薯专用肥 100公斤 做底肥一次施用。苗出齐后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和第一次追肥,亩施清粪水20—30担或尿素 5.8公斤 兑水浇施。第二次追肥在现蕾前或植株长到 40公分 左右进行,每亩追施钾肥 15公斤 ,同时进行高培土。
4、种薯准备
(1)品种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种植季节对品种的要求不同,但必须选择推广脱毒马铃薯种子。冬季(10月至次年2月)和小春(12月至次年4月)种植的品种要选择早熟品种,目前我州的主要品种有中甸红、会—2、紫花大西洋等。大春季节(3月至10月)种植的品种应选择中晚熟品种,如:合作88、滇薯6号、 85克 疫等品种。
(2)播种量:冬季种植的垄作田块亩播量为170—200公斤,平作田块亩播量为250—300公斤;大春种植的田块亩播量150—175公斤。
(3)种薯处理:种薯应过休眠期,种植时最佳芽为1—1.5公分长,绿色且粗壮。
如果种薯未过休眠期,要用920(赤霉素)进行摧芽处理(摧芽处理的种薯没有自然度过休眠期的种薯质量好,一般不提倡采用)。
一般最好用 50克 左右的小整薯播种,若种薯过大要切块,切块时要纵切或斜切,保证每一块种薯要有两个以上芽眼。切块时刀具要用酒精或放到沸水里煮沸消毒。切块后等伤口干燥一至两天后方可播种。
5、播种
⑴ 播种时间
不同地区的播种时间不同,坝区小春薯可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上旬播种,4—5月收获。高海拔山区的大春在2月中下旬至3月播种,早熟品种在6、7月份收获,中晚熟品种在9—10月份收获。中海拔秋马铃薯在7—8月播种,11月份收获。
⑵ 种植密度
一般冬早和小春薯的早熟品种,采用高密度种植,垄作田块单行播种,行距 0.6米 ,株距 0.2米 ,双行播种采用每个播幅为 1.20米 ,小行距 0.4米 ,大行距 0.8米 ,株距为0.20— 0.22米 ,每亩种植5500株左右,平作田块,株行距采用0.23× 0.28米 ,基本苗每亩种植1万株左右,种植深度 0.15米 左右。大春和秋季薯栽培时行距0.70— 0.80米 ,株距 0.20米 ,每亩4000—4500株,播种深度 0.15米 左右。
⑶ 播种
种薯要种在墒情良好的土壤里,即为潮黄墒就可。播种前按规格开好播种沟后,均匀地在播种沟内摆种,摆好种后将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均匀地撒在播种沟内,再将化肥,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均匀地撤入播种沟内(要特别小心化肥与种薯的接触会损害种子),最后盖土15公分左右(种下一垄以后应当立即埋土以避免土壤变干,要保证土壤的湿润)。
有条件和地区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可提高土温。
6、田间管理
⑴ 出苗前
土壤湿度:种薯块茎和种芽需要一定的湿度来刺激根竺的生长。但过度的灌水会引起缺氧,造成种薯块茎的腐烂。
⑵ 出苗到结薯期的生长:
a)中耕培土两次:第一次在苗高5—10公分时进行,上土3—4公分,以灭草为主;第二次在现蕾前进行,要大量向苗根壅土,培土既宽又厚,达到6公分以上,结合追肥。
b)土壤湿度和灌溉:根据作物生长各时期对水份的要求结合实际进行适时灌溉。
c)病虫害的管理:晚疫病的是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当雨季开始一周,相对湿度大于85%,温度在 12℃ 左右时,晚疫病就可能发生;当田间零星植株(中心病株)的叶片(尤其是中下部叶片)的叶边内卷,象开水烫过一样,早上露水未干时,叶的背面有白色菌毛,将中心病株就地深埋或用“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金雷多米尔”、“安克”等杀菌剂每隔7—10天交替喷施。
本地区马铃薯最容易受蚜虫、潜叶蝇等害虫危害。一旦田间发现有零星的蚜虫和潜叶蝇危害症状时,施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⑶ 结薯和膨大
a)灌溉:在此时期适当的土壤湿度对块茎的快速生长和干物质形成非常必要,黑墒即可。
b)监测植株的养分及肥料,适时追肥:分析样品叶以了解其养分状况并检测出缺素状况。缺素可通过灌肥,根外施肥(叶面喷施),撒施来进行弥补。
c)拔除病株:从成长着的植株上辨别并拔除病株,生产种薯的田块内还应拔出杂株,这样可以防止下一代品种的混杂并拔除侵染源以避免病害在作物上的传播。
永远记住:如果有疑问就将其拔除。
⑷ 块茎的成熟
此时应控制土壤湿度,干燥会造成土壤裂化,会导致病菌及虫害直接浸染块茎,而太潮湿则会引起田间烂薯。
7、收获
收获前要准备好收获工具并选在晴天收获。挖掘时土壤应保持湿润(以避免大土块擦伤)并用慢速收获以最大限度减少损伤。
8、贮藏
⑴ 清洁贮藏地拣出块茎残留,松土,防止病害出现。贮藏地应有适宜的温度(商品薯7— 8℃ 、种薯 4.5℃ )、湿度(80—90%),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⑵ 收获后的马铃薯应放置在通风荫凉的地方让其干燥15天,待收获后伤痕治愈后,才能将马铃薯放于贮藏地。每天要通风4.6小时提供足够的氧气并降温。通风以排除生成的二氧化碳,保存种薯